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如果说有什么方法能提高人生的长度,广度和深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再用精美的照片记录这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把瞬间的感动和温暖留下来,将生命的感悟融进去,让一张张照片灵动而又厚重,直击人心,于他人,是美的熏陶和共鸣;于自己,是生命的精彩和永恒。
龚锦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摄影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和太太一起,走遍了五大洲,60多个国家。他们三次登上川藏高原,乘船深入过南极腹地,也踏上过北极的荒原;他们到访过最富有的国家,也访问过非洲的原始部落和贫民窟。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个星球上自然的壮美和人世的沧桑。他的旅行摄影,充满激情和梦想,也饱含深情和温暖。10月8日晚,同乡会联合会线上系列讲座节目有幸邀请到龚锦老师为大家做了一场“记录历史,融入自然”的公益讲座。龚锦老师用百余幅图片和短视频分享旅游与摄影的体会。两个多小时的讲座精彩纷呈,听众们被一张张震撼人心的照片激动着,更在龚锦老师的娓娓道来的话语里,经历了一场心灵与思想的洗礼。
龚老师从三进川藏高原,寻找香格里拉-梦中的伊甸园开始。梅里雪山,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中国最传奇的雪山,如神话般在龚老师的镜头下向我们走来,空灵而又神秘,庄严而又温和。它的山难故事和虔诚信徒让人类终止了征服它的野心和脚步,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以及自然和神灵的威严。照片传递着大自然无比的力量,使人们充满了对它的敬畏。
紧接着,龚老师引用著名摄影师伊夫的一段话讲述了他追逐北极光的体验。“有人说:观看北极光,如同看到了上帝的眼睛。当然,这不过是一种浪漫主义说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目睹北极光是一种奇特的经历,让人心生敬畏和灵魂震撼,因为你不能解释它们是什么以及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自然界中很少有如此独特、如此神秘的东西,它与人们平常遇到的东西都不一样。“ 龚老师细细地讲解了怎么去寻找北极光,并用一个2分钟的短视频展示了他在加拿大Yellowlife拍到的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而又诡秘壮丽的北极光,震撼的画面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无比神奇之手。
南极的荒原,在龚老师的镜头之下,不是南极企鹅的憨态可掬和南极冰原的一望无际,而是破冰船的举步维艰和随时随地的灭顶之灾。人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对大自然的深入探索,如同双刃剑,一方面挑战人的对自然的认知和心理承受极限, 另一方面也告诫人类放慢脚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在龚锦老师的旅行摄影里,除了大自然的瑰丽风光,更大部分是用镜头捕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温暖,有时候是相互对抗的各种关系,他用这样的方式来记录历史。
比如在他2019年的印度之行,大壶节里的苦行僧,瓦拉纳希(Varanasi)河畔的沐浴和火化,以及由一组数十张印度城乡采风的照片制作的短视频,向我们展示了古老与现代; 富有与贫穷; 洁净与肮脏; 虔诚与愚昧; 现代秩序与混乱不堪的鲜明对比。正如龚锦老师所说,” 一切的一切都混杂在一起; 相互抵触又相互共存。许多事情看起来是完全不合情理的,但又是现实存在的”。印度的历史和现状,它的文化和宗教,现代科技与古老传承的共生共存,“那种混乱到极致却让人找到宁静的和谐,那种肮脏到极致却让你看到了多彩的美丽”,在龚锦老师的镜头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战争是人类冲突的最激烈方式。有史以来,人类的战争就从未停止过。种族冲突,文明冲突,政治冲突,几千年来,杀虐和流血就伴随人类的发展史。
龚锦老师向大家讲述了他去年的巴尔干半岛四国行。其中1992年到1995年发生的波黑战争对莫斯塔尔小镇和萨拉热窝造成的战争创伤让他触目惊心。他记录下了被炮弹打得千仓百孔至今仍未修复的民居,更记录下了莫斯塔尔小镇上那座建于1557年的Stari Most老桥。这座桥,500多年前体现了拜占庭文化与奥斯曼帝国历史的融合,如今它连接着桥两岸伊斯兰社区和东正教教区,是东西文化交流汇合的历史见证。几百年过去,这座桥经受住了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却没能抵御住人类自相残杀的惨烈炮火。在波黑战争期间,古桥在矗立了427年后被战火摧毁。战争结束后,人们从河里捞起被炸毁的石料,用了近10年的时间才把老桥依原样修复起来。2005年老桥和周边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不会忘记一部叫做“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南斯拉夫电影,讲述的是铁托领导的游击队拼死抵抗, 把萨拉热窝从纳粹德国的占领之中解放出来的故事。满城的血还没有洗干净, 上世纪九十年代萨拉热窝又一次经历了更为惨烈的战争,这却是一场推翻铁托政权的战争。走在萨拉热窝的街头,不经意间你也许会看到一片片用红色树脂镶嵌的凹痕,如一朵朵血红的玫瑰,极为刺目。这就是“萨拉热窝玫瑰〞。这个美丽的名字,却有着一段段血淋淋的故事。每一个这样的地标都是波黑战争时,迫击炮弹爆炸并杀死至少三人的地点。战争结束后,波黑人民把这些地方留下的每一片弹痕都涂上红色,像一朵朵血溅的花。全城有大约200个这样的标识,每一个都不相同,却都见证了战争的残酷。
从沉重的战争话题里走出来, 龚锦老师继续用他的镜头带着我们走进了南非开普敦和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贫民窟,体味光鲜艳丽下的贫穷落后和愚昧,体验同一片天空下迥异的人生百态。
龚锦老师的几张东非动物摄影作品是本次讲座最华彩的乐章。不是油画,胜似油画!那光,那影,那牛,那人,以及作品后的精彩故事,深深震撼了每个人的心。
在讲座的最后,龚锦老师不仅分享了几组今年5月份他在美国西部拍摄的几个国家公园的绝美风光照, 更是对旅游方式,出行时间选择, 旅行计划制定和住宿地点给大家提供了详尽的建议。
精彩的讲座结束了,与其说留给大家最深印象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摄影作品,不如说更打动人的是一个摄影家的担当和情怀,是透过光影后的那份悲天悯人的忧患,和感恩自然的欢喜。
“放慢脚步,靠近生活,贴近自然;不要思考,要去感受(森山大道)”——这是龚锦老师留给大家的take home message。
龚锦老师精彩讲座的回放https://youtu.be/EOh79XWpr3A
(华盛顿地区同乡会联欢会公关宣传部 廖伟 供稿,所有图片皆为截屏,版权属于龚锦先生)